宇玉湘菜府
周邊酒店
周邊景點
- 4.3分距離1.7公里
大雲院,又名大雲寺,位於平順縣西北23公裡的實會村北隅山腰,坐北向南。現存建築有山門、彌陀殿、後殿和寺外七寶塔。大雲院初名仙嚴院,前後兩進院落,彌陀殿居中心位置。前院有山門、左右配殿,殿內分別奉觀音、地藏二菩薩。後院東西殿堂早已毀壞,僅存後殿五間,為明清所建。
大雲院始創於五代,據寺內現存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賜雙峰山大雲院十方碑》記載:“天福三年戊戌歲,降跡褂錫於雙峰山下,洗心並修住持。至天福庚子歲,牒請住下王宗、王貴、王密等,充十方都維那,蓋早佛殿方丈室。”可以得知寺院創始於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建造大佛殿(彌陀殿及方丈諸室),後周世宗時下詔廢佛,佛教勢力大衰,七寶塔也被掩埋。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降詔修複佛法,寺院隨之又興盛起來。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敕賜大雲禪院銘記》載“自創以來殿宇有一百餘間,公德及五百餘事。幸蒙皇王大惠,潛賜鴻恩,於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額,改仙嚴院為大雲禪院”。宋、元兩代,没有修建寺院的記載。明代後,附屬建築(山門、廂房等)逐漸毀損,只有彌陀殿巍然獨存,後經明成化、萬曆、清順治、康熙等幾次修建,逐漸形成今日規模。大雲院曆經滄桑,屢經修繕,變化很大,然而彌陀殿卻古貌仍舊,原構依然保留了原有雄姿。
彌陀殿,面寬、進深皆為三間,開間較大,殿前無月台。殿身施簷柱一周,除前後簷當心間二平柱露半徑外,其餘都築入牆內。柱頭卷刹和緩,側腳升起顯著,柱頭相互間除闌額連接外,加施普拍枋一道,與欄額疊架一起,致斷面成“丁”字形,這是古建築用普拍枋之始。柱上設鬥栱承托屋簷,鬥栱比例適中,製作規整嚴謹,五鋪作,雙杪偷心造,耍頭砍成短促的斜批耍頭。殿內僅設金柱兩根,位置恰在佛壇後部扇面牆兩側,既不妨礙視線,亦不影響瞻仰者行走。殿內空間較寬,給禮佛活動帶來了方便。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殿內架上所有駝峰,按其不同規格和形狀達八種之多,為別處所罕見之例。
寺外西南隅,建有八角石雕七寶塔一座。寶塔總高約6米,分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各占高度的三分之一。基座為束腰須彌式,下部雕寶裝覆蓮瓣,每面雕跑獸各一個,束腰處雕壼門,內置樂舞伎二身或三身。塔身正面辟門,中空,內側有盤龍伎柱,柱後雕二金剛持劍而立。背面雕假板門,盤龍、金剛,門扉半掩半開。一婦人慾行又止,這種形式在宋、金墓室磚石門上雕刻中屢有發現,而在五代佛寺石塔上屬於初例。塔簷淺雕飛天,舒展自如,淩空而翔,簷頭及上部椽飛、瓦壟、博脊俱全。刹座雕六角形雲葉墩,上置方柱雕刻花紋,柱上置二層出簷,簷上置仰蓮、覆缽、相輪,唯寶珠已失。我國五代石塔遺存極少,七寶塔比例適當,雕造精美,且有確切紀年可考,實屬稀世之作。另有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和鹹平二年(公元999年)記事碑刻與各類石雕均為五代至宋初的藝術珍品。
大雲院建築、壁畫、寶塔、碑碣,如此眾多的珍寶匯於一寺,無不令人為之驚歎。在這裡通過各類藝術欣賞,將給人們帶來傳統文化與宗教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享受。平順大雲院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4.3分距離2.5公里彪炳史冊的臨汾戰役,犧牲了數千名黨和人民的好兒女,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臨汾大地,解放了受苦受難的臨汾人民。 臨汾市人民政府為了讓臨汾人民世世代代不忘先烈的豐功偉績,於1958年在城南堯廟宮北面建起了烈士陵園,集中安放了烈士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