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支持使用IE8及更低版本IE瀏覽預訂

您可以使用永安旅遊App或其他瀏覽器預訂

掃碼下載APP

  • 繁體中文
  • English

WhatsApp報名及查詢(旅行團)

香港 +852 2928 8882

澳門 +853 6262 1623查詢旅行團


服務時間:
旅行團預訂查詢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訂單查詢
【旅行團、郵輪假期】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售後服務查詢
【酒店、自由行及機票】
星期一至日:9:00am-9:00pm

會籍及積分查詢
星期一至五:9:30am-1:00pm、2:00pm-6:00pm
(公眾假期除外)

泉州非遺體驗館

查看全部1張圖片
營業時間
09:00-21:00營業
景點地址
泉州市晉江市五店市大井口2號
景點介紹

泉州古稱“刺桐”,別稱“温陵”,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是一座寫滿海洋記憶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歷史。10-14世紀,泉州在繁榮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蓬勃發展,成為各國商旅雲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東方第一大港”。多元、開放、包容是這座城市的傳統與特質,也是激發愛拼敢贏、開拓進取的泉州人書寫歷史、締造今日、開創未來的精神源泉。

泉州是閩南文化發祥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泉州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5項,是全國唯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城市;入選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36項,數量在全國設區市中名列前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2項。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多姿多彩,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等類別。項目眾多,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泉州非遺體驗館位於五店市,五店市有着千年的人文歷史,是晉江城市的起源,閩南特色的紅磚厝建築,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五店市歷史上出了11名狀元,萬曆年間莊際昌是和袁崇煥同科的狀元,開閩王后代世居泉州的狀元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更是出了1400多名進士,是閩南人文歷史、藝術、建築、風俗的傑出代表。


館內項目:

泉州非遺體驗館主要有互動體驗類、場景打卡類、觀看欣賞類三大類非遺、民俗體驗三十幾項。

互動體驗類:跳火羣(電子火焰)、博狀元(中秋博餅)、擲聖盃博頭龜(獨佔鰲頭)、木偶體驗、木偶手工、提線木偶表演、掌中木偶表演、簪花圍、換裝攝影攝像跟拍等

場景打卡類:天公生、數宮燈、賽龍舟、安平橋縮微景觀、水上掠鴨、燒塔仔、柴火灶、炊糕餜、孝公等

觀看欣賞類:何以泉州、大美晉江、五店市、五店市航拍、安平橋、掠鴨、嗦囉嗹等


館內觀賞項目:

1:華夏文明泉州先民祭天祭祖仿真場景

四大文明古國衹有我國的文明持續不斷,這很大程度來源於我們中華民族飲水思源的祭祖文化和感恩文化,以及從古至今勞動人民崇拜自然並不斷征服自然的結果。所以,泉州非遺館內,能看到泉州地區初一、初九的崇拜自然祭天拜天的仿真場景,也有飲水思源冬至孝公祭祖習俗傳承的仿真場景。

2:泉州“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個世界遺產點觀賞燈的連貫故事

泉州非遺體驗館內有22個圓形吊頂燈,每個吊頂燈以國潮時尚風為元素,結合22個世遺點設計,排列組合成了以五店市為出發點,連接着22個世界遺產點的獨特故事,這個故事訴説著閩南先民出海討生活的真實寫照。

3:泉州8個非遺方形觀賞燈及其它圓形民俗觀賞燈。

泉州非遺體驗館內有8個方形吊頂燈,主要是以國潮、泉州世界非遺、泉州國家非遺、泉州民俗等元素設計,瞭解泉州主要非遺、民俗一目瞭然。


館內表演項目:

1:提線木偶表演,泉州提線木偶戲(國家非遺)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線戲”、“木人戲"等,泉州及閩南語系地區,習稱“傀儡戲”、“嘉禮戲”,有學者稱之為“泉腔傀儡戲”。其源頭,與遠古巫文化關係甚密,本為“喪家樂”,漢代成為賓婚嘉會中的獨特表演藝術。晉唐時隨中原士族南遷入閩,據唐未五代泉州籍道士譚峭所著的《化書》等文獻,可知至遲於唐未五代即在泉州地區流行。

宋元時期,泉州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多元文化交匯共榮。寺廟林立,祈福攘災、酬神還願、醮事出煞等民間信仰與民俗活動極為繁盛。泉州傀儡戲充分發揮其巫文化潛質和“溝通人神"的獨特功能,與道教等宗教的科儀活動緊密結合,成為民眾生、老、病、死等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戲與宋元南戲諸劇種長期交流融合,演齣劇目、音樂唱腔、表演技藝、偶像造型工藝等已成熟完備,成為宋元南戲"泉腔戲曲”的組成部分,對此史書均有記載。明清時期,泉州傀儡戲班社林立,演出興盛,蔚為大觀。且已形成科班傳習制度,甚至出現了專門製作木偶頭像、服飾盔帽、砌末道具的“西來意”、“周冕號”等專業作坊。清中葉開始,泉州傀儡戲便隨着移民的腳步,向廣東、浙江、台灣及東南亞閩南人和華僑聚居地流播。特別是對台灣地區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閩南語,亦稱"河洛語”、“福佬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傀儡戲歷經千年而不間斷的傳承,積累了豐富的傳統劇目,擁有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多達300餘支的傳統曲牌唱腔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一整套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以及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與成款完備的演出規制;同時,兼備了特具"唐風宋韻"的偶頭造型及精美絕倫的雕刻、粉彩、偶像結構、服飾盔帽等製作工藝,泉州傀儡戲已成為當代中國提線木偶藝術傑出的代表。


2:掌中木偶表演,晉江布袋木偶戲(國家非遺)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説。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杖頭木偶高於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布袋木偶造型小,僅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託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於提線和杖頭木偶。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1951年7月,閩南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説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樑炳麟。清中葉,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興盛,並傳至台灣,同時出現了李克茶等著名藝人。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建國前夕,由於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

南派布袋戲具有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的特點,地域文化特徵明顯。其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腳色分工細緻,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3:端午節安海嗦囉嗹採蓮習俗(國家非遺)

“嗦囉”又名“採蓮”,是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人民祛災弭禍、祈求安康的一種民俗活動。安海“嗦囉嗹”源於中原地區的古老民俗,清初已十分盛行。清代中晚期,這一活動與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崇拜緊密結合在一起,時間則改為每年的五月初五。現今“嗦囉嗹”在安海鎮保留得十分完整,仍在民俗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嗦囉”舉行時,人們抬出供奉的龍王頭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整個隊伍以頭戴清兵笠、手撐長桿艾旗的醉步漢子為前導,敲鑼鼓、奏管絃的隊伍兩旁是肩挑生豬腳、草鞋和尿壺酒,手打破鑼的“鋪兵”及頭包烏布、身着紅衣紅褲、手提鮮花籃、腳穿綉花鞋的男扮花婆。每到一家,旗手如醉似癲地沖入廳堂,揮動艾旗在樑間拂掃,高誦“龍神采蓮來,興旺大發財”等祝禱辭。男扮花婆走科步與旗手對舞一番後,向户主饋送鮮花,表示龍王神留下福祿吉祥,户主接過鮮花即回贈紅包答謝。除此以外,這一天安海小鎮的人家還要舉行“煎飥補天”、結粽、門插松艾等活動。

“嗦囉”習俗對活躍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4:VR混合現實成像技術,晉江端午習俗安海水上掠鴨(泉州市級非遺)

水上“掠鴨”,又稱水上“捉鴨”,是流傳於安海古鎮的端午節水上競技運動,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史俗演變而來的,具有考驗參與者的體力、毅力和技巧的一個體育活動,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

水上“掠鴨”的記載可追溯至唐朝,其時稱為“射鴨”,是一種宮廷遊戲。據《五代史·唐紀》載雲:“同光三年(即莊宗存勖923——925年)射鴨於郭泊”,而在《晉紀》也載:“開運三年(944——946年),射鴨於板橋”。還有《全唐詩·御獵》收錄王建的七絕詩云:“青山直繞鳳城頭,滻水斜分入御溝。新教內人唯射鴨,長隨天子苑東遊。”鄭成功飽讀詩書,其受前人“射鴨”的啟發,靈活運用,通過掠鴨操練水師,以此鍛鍊士兵的血性膽力。

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身為國姓爺,肩負反清復明的重任,在親人和部分愛將紛紛投靠清廷的 危機下,退回從小養育他成人的安海、東石和石井一代沿海,屯兵,練兵,以圖東山再起。鄭成功的部隊在東石白沙建築了堅固的城牆,軍民浴血奮戰,但還是不敵清軍的強大攻勢,於是決定收復台灣,建立久遠的抗清根據地。

鄭成功的軍隊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海上作戰,也不熟悉水性,一上戰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不要説打仗了。為了訓練士兵海上作戰的本領,加強戰士們在水上的戰鬥能力,鄭成功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中就有一項寓教於樂的好方法,那就是每年都在端午節的時候舉行一種名叫“水上掠鴨”的比賽,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安海古鎮端午節的一項民俗。

安平橋水域開闊,是舉辦掠鴨活動的天然理想場地。組織者在安平橋墩或船上橫架一根長度大約8米的竹竿或杉木,竹竿離水面大約3米高,末端懸掛一個內放白鴨的籠子,竹竿上塗抹油脂以增加難度。比賽開始時,參賽者在眾人的鼓勁聲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過圓滑的竹竿,誰能夠走到盡頭並探籠取鴨,即挑戰勝利,其所獲鴨子便作為獎品。此活動考驗參與者的水性和平衡力,集健身、冒險與娛樂為一體,備受人們喜愛。

掠鴨活動較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間原汁原味的端午風貌,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一代傳承發展的一種民俗活動,具有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體現出鮮明的中華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徵。

5:安海中秋習俗燒塔仔(晉江市級非遺)

燒塔仔,故老相傳元代泉南建一元兵總營於九都古亭埔(今屬安海),管轄分駐各村之兵。當時,要求三户養一元兵,並且衹能合用一刀,五里一水井,人民萬分困苦。為反抗元兵的殘暴,百姓相訂於中秋之夜,建塔於古亭上,指揮泉南,見火為號,全部同時動手殺元兵,終於在一夜之間殺掉了全部的元兵。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人們每年中秋節舉行燒塔仔活動,併成為一種習俗代代流傳。中秋節前,孩子們都會相約撿來磚頭、瓦片、乾柴禾,然後,在屋前屋後曠野中疊起大小不一的“塔仔”。中秋夜,人們點燃放進塔內的柴草,火便從瓦片的空隙中熊熊吐射出來。大火燒至磚熱瓦紅,非常壯觀,節日氛圍極其濃厚。以上內容為相傳,泉州金牌導遊王戰認為,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前正是收秋的時節,在農耕社會時期,燒塔仔承載着人們美好的祝願,不管今年收成如何,希望來年一定要豐收,好養活家人。同時,中秋這天親人團圓賞月,正是犒賞自己的時候,美美的吃完晚飯後,相信入夜燒塔仔也能去邪等,燒掉之前的晦氣。純屬王戰個人觀點。


館內承接活動:

1:研學活動,可接待研學活動,可選研學課題:泉州文化研學(專題研學)、泉州非遺研學(木偶製作、珠綉、金蒼綉等)、晉江經驗研學、五店市歷史文化研學等,本館配有專業研學講師、導師。

2:文化團建講座等活動,本館可全程策劃、接待各種團體活動,並能提供包含餐飲、住宿、用車、旅遊、考察等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周邊餐廳

附近景點

  • 五店市傳統街區
    4.7分
    距離140米
    特色街區

    五店市有着千年的人文歷史,是晉江城市的起源,閩南特色的紅磚厝建築,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五店市歷史上出了11名狀元,萬曆年間莊際昌是和袁崇煥同科的狀元,開閩王后代世居泉州的狀元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更是出了1400多名進士,是閩南人文歷史、藝術、建築、風俗的傑出代表。


    作為閩南藝術中的魁寶——木偶戲,千百年來,不僅成為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


    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坐落在許許多多高樓大廈之間,與現代城市文明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一個歷經滄桑卻越發矍鑠的老者,洞察着這個歷史的變遷。走進五店街,踏着古老的石板路,在陽光的照耀下,穿過小巷穿過風,撫摸着那些歲月洗禮過的磚石,嘴裏嚼着棉花糖,手裡拿着小時候愛吃的東西,回到了那無憂無慮的童年。這裏的每一座房屋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每一座都在訴説著獨特的閩南建築學。街區內的大大小小的建築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晉江歷史建築藝術圖書,從高大上的盧思立藝術館、蘇獻忠藝術館到中西合璧的洋樓、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再到烏大門的當代文藝小清新,你可以看到這裏的文學藝術是沒有隔閡的,他們交相輝映,這種建築的包容性使得五店市更加地多元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的到來。

  • 草菴寺
    4.4分
    距離7公里
    寺廟
    草庵寺依山崖而建,庵內摩尼光佛遺跡是珍寶,有塊像蟾蜍的石頭,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草庵寺前有“隱居橋”、“八鳳池”等美景。而在草庵寺後山有相當多的摩崖石刻,也有相當知名的景點如“萬石峰”、“玉泉”等摩崖石刻。
  • 泉州中山街
    4.6分
    距離8.6公里
    特色街區
    關於泉州,曾有一句話叫“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其中“南北一條街”指的就是泉州中山街。泉州中山街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在上個世紀初真正興旺發達起來的。在南洋許多發了財的華僑將資金注入中山街的商舖,這條街便逐漸成長為繁華的商業街。街的兩側是騎樓式建築,這種建築風格在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南方較常見。行人因此能輕鬆躲避突如其來的暴雨,也能免受太陽暴晒之苦,這種人性化十足的建築樣式體現了現代文明的曙光。

周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