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文化旅遊區
熱門酒店
附近景點
- 4.6分距離280米
許國石坊,俗稱八腳牌樓。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有四百年的曆史。
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築,形製為國內所罕見。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全高為11.4米。整個牌坊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側單間雙柱三樓的石牌坊組合而成。石料全部採用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別粗壯厚實。八根柱子各為50公分見方、七米多高,梁枋、攔板、鬥拱、雀替也都採用大塊石料。這些大石料每塊重達四、五噸,如此笨重的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縫,足見當時建築技術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許國石坊雕飾相當精緻,有彩鳳珍禽,遊龍走獸。十二隻倚柱石獅,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在石坊的前後左右都有題籤攜刻。前後兩面的頂層和側面的第三層,正中鑲嵌著雙龍盤邊的匾額,上面直書“恩榮”兩字,這是表明皇帝賜予的“恩典”和“榮光”;底層四面額坊上分別鐫刻著端端正正的“大學士”三個字;前後兩面小坊上署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這一全幅頭銜;前後兩面的第二層枋上名為“先學後臣”、“上台元老”鬥大楷書刻字。“先學後臣”是宣揚許國憑文才而登上仕途的。“上台元老”,“上台”即“三台”之一。“三台”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徵“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許國此是已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居位輔臣,名列三孤,故有此稱。
石坊上所有題字,全部是館閣體、擘窠書,相傳出自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手筆。董書貌豐骨勁,揮灑自如。
小知識:許國,字維禎(公元1527-1596年),歙縣人,嘉靖已醜進土,曆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隆慶年間,明王朝曾賜他一品服出使朝鮮。萬曆即位,進右贊善,充日講官。“贊善”,只不過是個入侍太子的官名,而充任“日講官”,在皇帝身邊講經論政,則是他飛黃騰達的一個重要階梯。不久,果真“禦筆”親書“責難陳善”四字賜贈,頗受寵愛,青雲直上。萬曆十一年即以禮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入贊機務,開始成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內閣重臣,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改授文淵閣大學士。萬曆十二年九月,又因雲南平逆“決策有功”,晉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成了僅次於首輔申時行的次輔。
許國石坊正是在雲南邊亂平息一月之後開始營建的。雲南邊亂平息之後,萬曆“龍心”大悅,大賞群臣。作為輔臣的許國,被贊為“協忠運籌,茂著勞績”,受到了“加恩眷酬”。從《許文穆公集》上可以看出,此時,許國曾連上兩疏,一再懇辭“殊常恩命”,皇帝不允,下旨“毋得固辭”。這樣,許閣老也就上沐皇恩,回到老家,催動府縣,興師動眾,鳩集工匠,建造牌坊。
- 4.2分距離280米徽州府衙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中和街120號,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始於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時,初為徽州州治,紹熙至端平年間重建。元因之為徽州路路治,至正年間再次重建。明初相繼改為行樞密院和指揮使司,府治權設於其西側原經歷司址,洪武三年(1370)復為徽州府治,明正統、弘治、崇禎,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時均有重修。原主要建築有譙樓、儀門、正堂、後堂和知府廨等。1949年後用作歙縣縣政府,20世紀80年代因興建新的縣政府大樓,除譙樓與後堂外大部分建築被拆除。自2009年4月起歙縣政府投資2億元,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進行了原址重建,總佔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2012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所復原的建築單體參照了歙縣現有的明中期建築遺存,採用明代小式做法,如徽州冬瓜樑、插拱、穿鬥式廳堂構架,室內作砌上明造等,其色彩則參照《明會典》,“樑棟檐桷,用青碧繪飾”,“門用黑油”。
- 4分距離380米徽州古城位於歙縣的練江北岸,始建於秦朝,唐代以後成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湯顯祖的一句“一生癡絕夢,無夢到徽州”使多少人對它魂牽夢繞,城門、牌坊、以及府治特有的府衙,讓遊客依然能領略到古徽州府的遺風。你可以在這裡欣賞到八腳牌坊許國石坊,了解漁梁壩的巧妙設計,夜晚乘坐小舟遊練江,看看古城迷人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