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考民俗村
熱門酒店
附近景點
- 4.6分距離710米千米國畫長廊位於臨滄市滄源縣佤族自治縣滄源崖畫谷風景旅遊區內,因遠遠望去酷似一幅山水國畫而得名。壁畫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如刀削般平整,有的像梯田,由於附生攀援植物等的點綴變得色彩斑斕,如同一幅巨型壁畫,非常值得來此觀賞。
- 4.3分距離2.4公里雲南臨滄滄源崖畫穀風景旅遊區是一個以崖畫為依託,充分展示佤族民俗文化為核心,集民族文化、民族風情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遊區,全長共78公里,總規劃面積600多公頃,該景區分為藏龍谷景區、千米國畫長廊景區、崖畫景區、勐懂口岸景區。千米國畫長廊位於景區中段,這個景區的壁畫約有3公里長,峭壁高80—180米,較高的達到280米,壁畫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廈,有的參差不齊,蜂窩狀溶孔密佈,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麪由於雜質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點綴變得色彩斑斕,如同一幅巨型壁畫,描繪了古老大地的滄桑。滄源崖畫是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給我們留下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千米國畫長廊則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又一幅天然畫卷,沒有人工雕鑿、沒有人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傑作、真真切切的情感,與崖畫形成了佤山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但作為居住在這裏的老百姓,他們不相信這美麗獨特的景觀完全是大自然形成的,因此千米國畫長廊伴隨着一個美麗的傳説。
- 4.8分距離2.5公里
在滄源佤山腹地,耿滄公路如絲帶般穿過原始季雨林,天坑群如同被隕石砸出的綠色漩渦,將地殼運動的密碼封存在直徑百餘米的垂直崖壁間。這裡是一座垂直深度超百公尺的“活體地質博物館”,熱帶雨林與地下暗河在此完成了一場跨越百萬年的對話。
主坑底部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遊客可沿著Z字形棧道下行,觀察桫欏與鹿角蕨在坑壁所建構的立體植被帶。坑底暗河出口處,鈣華沉積形成的「石珊瑚灘」上,透明盲蝦在淺水中劃出銀色軌跡。若在雨季午後造訪,可見陽光穿透水霧,在苔蘚覆蓋的崖壁上折射出流動的彩虹。
除地質探秘,可參與佤族山民的傳統科考方式:用火麻繩結標記稀有植物,學習透過樹冠缺口辨別地下河走向。坑口東側的觀星台,夜間提供「洞穴星圖」體驗-對照天坑輪廓尋找對應的星座方位。當地佤寨老人偶爾會帶著自釀的水酒前來,講述天坑與「司崗裡」創世史詩的神秘關聯。
建議在旱季清晨進入坑底,薄霧中的蘭花螳螂與枯葉蝶在箭毒木間上演擬態戲劇。這裡沒有網紅打卡裝置,卻為地質愛好者保留解讀大地褶皺的原始文本,讓每塊箭竹化石都成為打開地殼運動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