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景點
- 4.4分距離市中心16.8公里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位於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目前依舊保留著佤族的民族建築風格和風土人情,走進村寨,是一片開闊的打歌場地,平時寨子裡剽牛、拉木鼓等佤族特有的集體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整個寨子都是乾欄式的竹木房子,朝陽背山,錯落有致。
- 4.1分距離市中心15.7公里滄源崖畫谷位於臨滄地區滄源縣,因有上千年的崖畫而出名。目前在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等地發現了十多個崖畫點,崖畫用赭紅色的顏料畫在灰色的石灰岩上,人物形象千姿百態,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
- 4.3分距離市中心15.6公里雲南臨滄滄源崖畫穀風景旅遊區是一個以崖畫為依託,充分展示佤族民俗文化為核心,集民族文化、民族風情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遊區,全長共78公里,總規劃面積600多公頃,該景區分為藏龍谷景區、千米國畫長廊景區、崖畫景區、勐懂口岸景區。千米國畫長廊位於景區中段,這個景區的壁畫約有3公里長,峭壁高80—180米,較高的達到280米,壁畫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廈,有的參差不齊,蜂窩狀溶孔密佈,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麪由於雜質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點綴變得色彩斑斕,如同一幅巨型壁畫,描繪了古老大地的滄桑。滄源崖畫是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給我們留下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千米國畫長廊則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又一幅天然畫卷,沒有人工雕鑿、沒有人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傑作、真真切切的情感,與崖畫形成了佤山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但作為居住在這裏的老百姓,他們不相信這美麗獨特的景觀完全是大自然形成的,因此千米國畫長廊伴隨着一個美麗的傳説。
- 4分距離市中心736米廣允緬寺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城勐董大街北側,俗稱“學堂緬寺”,始建於清代,為南傳上部座佛教建築。寺廟建築風格較多地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保留了南傳上部座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是漢式建築外形與傣族庭院內部裝飾的有機結合,在建築藝術風格上獨具一格。廣允緬寺的木雕,除門前兩條巨龍外,殿前滿堂門窗皆作透雕圖案,技藝極精。大殿內壁繪10幅壁畫,壁畫多為墨勾輪廓,再填色,風格和技巧與明清作品相似。畫中建築多數為重檐歇山頂,屬漢族建築式樣,而人物形象則有官員、仕女、兵丁、侍從等,從服飾看分屬不同民族。其中武士戴頂冠,着馬蹄口窄袖上衣,屬典型的清代服飾。
- 4.3分距離市中心22.4公里
西雙版納傣族園位於景洪市東南的勐罕鎮。傣族園由保存較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組成,分別是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無論你走進哪一個寨子,都會看到典型的緬式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感受到濃郁的傣家文化。
走進景區大門,首先是迎賓廣場,在這裏接受熱情的傣家人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之後來到曼春滿古佛寺,這是西雙版納古老的佛寺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進到寺中,可在琅琅的誦經聲中祈福。
西雙版納傣家人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潑水節,在傣族園的潑水廣場,你可以感受到這熱烈的場面。這裏“天天都是潑水節”,上百人聚攏在水池邊,相互潑水,洗去塵埃和罪孽。記得一定要帶一套替換的衣服。
- 4.7分距離市中心16.5公里
崇聖寺位於大理古城北1.5公里處,是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寺院。這裏東臨洱海,西靠蒼山應樂峯,風景十分優美。三塔原來是崇聖寺的一部分,如今看到的寺院是重建的,而三塔則是已有千年歷史的遺跡,也是來此的很大看點。參觀路線進景區入大門,迎面就能看到位於景區中軸線台階之上的三塔。前方正中的大塔叫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呈三足鼎立之勢,頗為大氣。三塔的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拍攝三塔絕妙的地點是它斜後方三塔倒影公園的“三塔聚影池”,在這裏可以拍到三塔和池中的倒影,許多遊客在這裏拍照留念。繞過三塔,沿着中軸線往裡走,沿路可在文物陳列館看維修三塔的過程中發掘出土的南詔、大理國文物,在鐘樓看重達16噸的南詔建極大鐘,在雨銅觀音殿看雨銅觀音,最後便可來到崇聖寺。崇聖寺如今的崇聖寺是2005年重建的,規模宏大,可以感受到當年南詔、大理時期皇家寺院的氣派,寺內各種各樣的龍共1萬多條,是全國龍最多的寺院。另外,寺內還有一面全國很大的牛皮大鼓,直徑3.1米,用一整塊牛皮製成,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