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支持使用IE8及更低版本IE瀏覽預訂

您可以使用永安旅遊App或其他瀏覽器預訂

掃碼下載APP

  • 繁體中文
  • English

WhatsApp報名及查詢(旅行團)

香港 +852 2928 8882

澳門 +853 6262 1623查詢旅行團


服務時間:
旅行團預訂查詢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訂單查詢
【旅行團、郵輪假期】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售後服務查詢
【酒店、自由行及機票】
星期一至日:9:00am-9:00pm

【會籍及積分查詢】
星期一至五:9:00am - 1:00pm、2:00pm - 6:00pm
(公眾假期除外)

放生池

4.3分 池塘
查看全部2張圖片
營業時間
05/01-09/30 06:00-17:30營業;10/01-04/30 06:00-17:00營業
景點地址
新昌縣大佛寺內
景點介紹
進大佛寺山門,豁然開朗,映入眼簾的即是大小兩口放生池,中貫長堤。池岸古樹婆娑,天光雲影,雙塘碧水,鶯聲婉轉,令人心曠神怡。大池面積11500平方米,蓄水28950立方米;小池2800平方米。蓄水8400立方米,大池西倚巖壁,上刻“放生池”三字,每字大22.5平方米,筆力雄健,亦為一景。池邊獅牯坪巖壁上有“南無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自在菩薩”三處摩崖石刻,為西方三聖佛號,佛堂中三像並塑稱三聖殿,獅牯坪上這一組佛號無遮無礙,處於光天化日之下,似同佛像一樣,引起人們敬意,故也被稱為“露天大殿。”相關背景:放生池前身是夾溪塘,原是地勢低窪的兩個聚水區。從石城山谷東邊浴堂灣、羅漢灣中流出山泉,經大佛座前沿山麓積成小塘;石城山谷南邊化人灣、石門檻泉水流出積成大塘。清末光緒年間,寶光禪師將夾溪塘疏浚並築護岸,改建成放生池,屬寺院宗教設施,專供善男信女放養魚蝦,修持行善。佛教提倡保護一切生靈,“眾生平等”,早提倡放生並形成制度的是智者大師,放生池築在智者墓塔前。1932年,放生池已變淤淺,加上有人捕盜,於是由馬契慈居士帶頭,募捐重修。1979年後,逐步落實宗教政策,放生池又一次疏浚、固堤、養魚。

周邊餐廳

附近景點

  • 般若谷
    4.6分
    距離290米
    瀑布
    雕像/雕塑
    般若谷始建於2001年2月,原為明代採石場。景點佈局絕妙,喻意深刻,是當代新景點的典範之作,有“江南敦煌”、“地下佛國”之美譽。般若(bore),系梵文音譯,即大智大慧,景名“般若谷”為賀敬之所題。漢白玉經幢高9米,柱上鐫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正前方一飛瀑從天而降,落差約為50米,共分七級,“七級”之數正好與佛語“七級浮屠”相合。景點內有佛祖釋迦牟尼的出生像。腳踩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寓意“天地之間,唯我獨尊”。釋迦牟尼出生像象徵了佛教的起源。右邊是釋迦牟尼在菩堤樹下成道的線雕圖案,成道像象徵了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沿台階往上走,巖壑陡壁,喻意佛教文化傳到我國傳佈者經歷的拔山涉水之艱苦。經過第二級瀑布,拾級而下,正前方是一幅12米、高25米寬的石壁浮雕像,畫面場景為南朝時期大批高僧名士雲集剡中(今新昌),研究佛教般若學,還有曇光開山、支竺遺風、般若創宗、三生聖蹟、智者圓寂等典故,以及白居易在《沃洲山禪院記》中提及的王羲之、孫綽等遊止於新昌的十八名士。這是一幅佛教中國化的巨型歷史畫卷,示意了佛教在中國的立足,也體現了新昌在佛學史上的地位。瀑布層層下跌,激起巨大的轟鳴聲,喻意我國傳統文化與印度佛學在激蕩中包容了佛學,後成為影響深遠的一大中國文化。隧道中間有一石室,曰“光華世界”,中間為兩尊毗盧遮那佛,四面是鏡子,金碧輝煌,“光華世界”示意了佛教在中國的發揚光大。出隧道,迎面是20米高的鰲魚觀音像,還有文殊菩薩。據説今後還要在周邊雕鑿普賢、地藏王菩薩。四大菩薩象徵了佛教在我國的普及。
  • 江南第一大佛
    4.3分
    距離330米
    雕像/雕塑
    該佛像是大佛寺內人文景觀中的精華,鐫造於南朝齊樑年間(486—516),僧護、僧俶、僧祐三代僧人相繼雕鑿,歷時三十年建成。石彌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頭高4.87米,耳長2.8米,口寬1.28米,兩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額部寬廣,鼻樑高隆,眉眼細長,方頤薄脣,兩耳垂肩,雕刻精細,線條飄逸流暢,氣度嫻雅,表達了佛陀沉靜、智慧、堅定、超脱的內心世界,仔細觀瞻,可使人悚心靜慮,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運用了透視原理,頭部特意放大,使觀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時能接受啟示,進行洗禮,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無比例失調之感,這在1500年前就處理得這麼好是一個驚人的創造。大佛是當時藝術和宗教上的偉大創造,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藝高水平,造像年代與價值可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比,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偉績。
  • 新大雄寶殿
    4.2分
    距離340米
    寺廟
    新大雄寶殿,是原寺院方丈悟道和香港黃根祥居士共同發起建造,於1994年完工。大殿坐北朝南,七開間,面寬29.7米,進深19.8米,高23.32米,總建築面積785平方米。混凝土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龍吻正脊,中置寶鏡。四面迴廊,西坑石圍欄。恢宏壯麗,氣勢不凡,為寺院的佛殿。殿內居中供奉三世佛,須彌座高1.9米,佛像坐蓮台之上(台高2.2米),佛身高5米,結跏趺坐,作禪定印,中為釋迦牟尼佛,中土娑婆世界教主,救度無數眾生;東側為葯師琉璃光如來,東方凈土琉璃世界教主;西側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背面有千手觀音立像。兩側張掛觀音84“大悲法相”化身圖。殿內五副楹聯,均出自名家手筆,上海明暘法師、乳山姜東舒等。其中一聯高10多米,悟道撰聯,鮑賢倫敬書。“大雄寶殿”匾額為趙樸初所書。

周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