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景點
- 4.5分距離市中心364米耿馬總佛寺,傣語窪細利專勐,位於雲南省耿馬縣耿馬城郊,屬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間耿馬宣撫司罕師。罕謝主持修建,由耿馬禪師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馬土司及其親屬拜佛的場所,又稱官緬寺。耿馬總佛寺包括大殿、過廳、戒堂、塔、僧舍、庭院、圍牆、寺門等部分。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殿內有兩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撐,巨柱外兩側又承接副樑,形成偏廈。中堂與偏廈組合為三重檐建築,上蓋青灰瓦。殿高約30米,寬15米,長27米。左右走廊寬約3米,走廊外有一道1.5米高的矮牆環繞。殿內西端的釋迦牟尼佛像後還供列八尊泥塑像,除水神烏保谷外,其餘八尊全是阿羅漢像。大殿東端正門外增設一過廳,廳內豎兩棵6米左右高的磚柱和6棵巨型木柱作支撐,地面鋪青磚。過廳中部屋頂為一重檐一面坡,檐上方又增設一歇山頂,二麪坡。因此這三面坡剛好錯落在大殿的上檐與中檐之間。另外,過廳兩側的頂部又分別建有二重檐,並與大殿的中檐戧脊和下檐戧脊相銜接。這種佈局使正殿和過廳形成重疊錯落、富麗堂皇的外觀。
- 4.7分距離市中心601米耿馬土司府既是原來的耿馬土司衙門,屬於摹仿宮廷式建築,佔地20多畝,由東到西,有照壁、門亭、四合院宮邸等對稱排列。建築或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或繪製山水、流光溢彩。迎耿馬大街是三聯一面的飛檐大照壁,從左右門進為花磚踏步,設馬亭,直通二照壁。二照壁中為正陽門,兩側有蹲獅,左右有側門,按一定禮儀和等級進出。正面有過道,兩側置花台,樓內高懸世襲耿馬宣撫司標牌。通過道往裡走為土司大院,正面為石塊高砌,紅磚青瓦,飛檐抱柱,雕龍彩繪的大殿,為土司議事大廳。大廳兩側和後面有5院瓦房,為土司屬官住所。建築或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或繪製山水、流光溢彩。廳內懸掛有文治武功炳煥一時德澤膏潤思九勐,崇樓峻閣巍峨千載傑構光華耀六司等對聯,反映了耿馬這塊寶地的富庶和曾經有過的恢弘。
- 5分距離市中心26.4公里孟定洞景佛寺位於臨滄市耿馬縣口岸孟定鎮的洞景寨,是國家及文物保護單位。孟定洞景佛寺的建築結構及陳設屬南傳上座部佛教山林派,因埋藏釋迦牟尼“舍利子”而聞名東南亞。大殿內有釋迦牟尼金色大佛一尊集彌勒睡佛22尊,神采各異。據洞景佛寺史載,釋迦牟尼圓寂後,起屍焚而得晶骨,即“舍利子”晶骨分為八份傳遍各地,具有超乘公德的佛力,即以普渡眾生。釋迦牟尼“舍利子”一部份傳入孟定並埋藏於洞景佛寺內。1994年在重修佛塔時挖掘出佛像69尊及珠寶、銅像、小塔等物品,同時出土的兩片銅刻銘文中記載了該寺藏有聖物“舍利子”的事實,其中掘出一節長約3釐米的呈晶體橢圓形的佛骨(釋迦牟尼“舍利子”)。“舍利子”的發現給洞景佛寺蒙上了神祕的色彩,以致影響到整個東南亞,洞景佛寺也因此形成了一個佛祖救世濟世,普渡眾生的佛教聖地。
- 4分距離市中心1.5公里景戈白塔位於臨滄耿馬縣景戈公園內。白塔始建於公園1778年,是當年耿馬十四世土司罕朝瑗為紀念中緬友好鄰邦而建,並指定每年潑水節後逢“丁”或“壬”的日子為“趕白塔”的日子。1988年耿馬大地震使得景戈白塔上部損毀,現白塔是1991年地震後重建的。主塔高30米,象徵著佛主的通天之軀。據説佛祖涅槃,化為13顆“舍利子”,所以景戈塔分大小13座。周圍的12座附塔,象徵著12大弟子。主副塔的塔身都是磚石結構,塔頂的尖帽都由合金加工精製而成,外塗金箔,在陽光下璀璨奪目,佛光四射。塔南兩尊哮天麒麟,是佛主的守衞兼坐騎。主塔周圍團團坐着12個佛像,有如來,有觀音,有彌勒佛,和9尊金剛羅漢。或慈眉善目,或面如滿月,或樂不可支,或嗔笑或深思。趕白塔期間,四處百姓紛紛聚集在塔下,善男信女們在白塔前焚香祭拜。青年們則以村寨為單位,擂鼓起舞,熱鬧非凡。
- 4.3分距離市中心22.4公里
西雙版納傣族園位於景洪市東南的勐罕鎮。傣族園由保存較完好的五個傣族自然村寨組成,分別是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無論你走進哪一個寨子,都會看到典型的緬式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感受到濃郁的傣家文化。
走進景區大門,首先是迎賓廣場,在這裏接受熱情的傣家人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之後來到曼春滿古佛寺,這是西雙版納古老的佛寺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進到寺中,可在琅琅的誦經聲中祈福。
西雙版納傣家人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潑水節,在傣族園的潑水廣場,你可以感受到這熱烈的場面。這裏“天天都是潑水節”,上百人聚攏在水池邊,相互潑水,洗去塵埃和罪孽。記得一定要帶一套替換的衣服。
- 4.1分距離市中心15.7公里滄源崖畫谷位於臨滄地區滄源縣,因有上千年的崖畫而出名。目前在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等地發現了十多個崖畫點,崖畫用赭紅色的顏料畫在灰色的石灰岩上,人物形象千姿百態,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