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景點
- 4.7分距離市中心7.1公里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寶庫。以伊河為界,石窟分為西山和東山兩部分,東山石窟多是唐代作品,而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是精華的部分。龍門石窟內的佛菩薩雕塑慈悲親切、儀態萬千,冰冷的石窟莊嚴肅穆,這些雕刻藝術堪稱是佛教藝術中的珍貴遺存。
- 4.3分距離市中心6.8公里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曾是隋、唐、五代和宋代宮城遺址的核心區域,其中出名的是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網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當年唐高宗和武則天一統天下、執掌國政的重要場所。2013年徐克導演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就在這裏。
天堂建築外觀五層,內有九層,象徵著天子九五之尊的無上地位。遊客可以乘坐電梯直達九層,俯瞰洛陽全景,夜景更是不容錯過。其它樓層內也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壁畫,可以瞭解到深厚的佛教文化。
- 4.4分距離市中心6.3公里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先後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兵燒燬,沿用523年之久。應天門是當時舉辦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赦宥罪、除舊佈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這座城門既見證了隋煬帝楊廣入主東都、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女皇登基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王朝盛世。每逢上元節,應天門廣場也會舉辦盛大的百戲表演,隆重的時候,演出的隊伍會從這裏一直綿延到4公裡外的郭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在不同時期名稱也有所不同:隋代初建,根據《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取“以天為則”之意,故稱“則天門”;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執政時期,避武后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改稱應天門。唐玄宗開元年間,此樓改稱為五鳳樓,五鳳樓一直沿用至五代、北宋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洛陽成為戰場,遭到嚴重破壞,金兵一把火燒燬了這座繁華了530多年的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應天門規模宏偉,氣勢浩大,是中國禮制中能彰顯身份和地位的建築之一。《元·河南志》記載:宮城正門曰則天門,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釐米來計算,摺合今天的36米左右,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應天門上向南眺望,並作詩云:“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在應天門上就可以看到15公裡外的龍門伊闕,顯示出應天門的雄偉壯闊。
- 4.6分距離市中心17.9公里白馬寺始建於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我國之後、首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寺內現有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場所。如今在白馬寺旁又新建了一個“世界佛殿博覽區”,以展示印度、泰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日本、韓國等國家風格的佛教殿堂。
- 4.2分距離市中心6.9公里今天的九洲池遺址公園佔地288畝,包括宮城西北部的大內寢殿區,宮城北部的陶光園局部和宮城以西西隔城中北部的九洲池皇家園林這三部分,共12處遺址,通過多種科學手段進行保護性展示。我們希望通過對古代遺址的原址展示和地面模擬等手段和形式,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隋唐盛世時的皇家園林風貌。九洲池作為隋唐洛陽城宮城御苑,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九洲池,其池屈曲,池中有數座島嶼,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鳥魚翔泳,花卉羅植。”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隋唐洛陽城的同時發現了它。隋唐洛陽城宮城區是由中央核心區大內和圍繞着的許多小城組成。九洲池位於宮城大內西側的西隔城中北部,約佔西隔城的五分之二。記載中“居地十頃”的範圍依據唐代的度田制度,唐代一尺約為29.5釐米,十頃約為52萬平方米,比整個西隔城還要大。但是實際考古測量九洲池的水域面積約在139250平方米。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在中國傳統建築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文人園林和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都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追求,體現“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這一點與隋唐洛陽城的整體建築理念完全一致。作為皇家園林,九洲池在體現自然與人文的結合,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觀念的同時,也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制”。
- 4.2分距離市中心7.3公里洛邑古城位於洛陽市老城區,這裡極具古韻,擁有眾多歷史遺跡。 “洛邑”是洛陽古時的舊稱,歷經十三朝古都,這裡沉澱了太多的華夏文化。行走在洛邑古城內,城牆、古院、老樹等,每一處都令人沉醉。文峰塔、文廟、妥靈宮等遺址,更是體現了洛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