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 院 時 尚 古 鎮 濮鎮一景,旖旎風光,從福善寺、漱芳禪園、濮駙馬宅、岳家大宅的巍然壯觀中可窺一斑。濮鎮一境,古蹟遺韻,北更樓、濮商會館、濮川詩社、梅涇劇場昭示着人文歷史的深厚綿長。 彼時的濮鎮,檐頭壁角,凸顯着堅守之美,清澈見底的江南水上,古樸的建築鄰水而立,浮一舟楫,沿綿亙數裏的河道,盤旋無阻,相互往來。且因素有“濮川八景”和“嘉禾巨鎮”之美譽,商貿繁榮,歷史的傳承彷彿觸手可及。 緣起 往歷史深處追溯,宋元之交,中原士民扶攜越淮渡江,宋室官員濮鳳南行至浙,訪勝卜居,遇水鄉梧桐與幽湖古蹟,舒暢滿懷,以其為立腳之處。“鳳棲梧桐”,自此,濮氏歷史真正崛起在這江南古鎮。濮氏之音,始於濮鳳六世濮斗南,在理宗朝由進士升遷而至吏部侍郎,造賜其宅第,名曰“濮院”。據舊志載,濮氏家族崇文重教,功德善舉,使得名儒大家楊維楨、宋濂等先後眷顧於此,怡然棲居。一根根濮綢絲線綿延時尚基因,一段段遺世典故賡續文人風骨。在這裏,時間是一種永動性的延續,見證熱愛的蓬勃力、理想的生命力,包容的共生力。 底藴 輕執素錦,日工日盛,濮院之名,遂達天下。 濮鳳定居梧桐鄉後使種田和養蠶成為經營家業的重心,繅繭成絲、絲織成綢、出貨銷售。濮氏家族的經商奇才濮鑒在市中構居開街,設立絲綢貿易市場,完善了濮綢生產與銷售的產業鏈,使遠道而來的客商免受羈泊之苦。帶有濮氏鮮明印記的絲綢製品銷往各地,“日出萬匹綢”的美名遠揚,更因於山海關處毅力不倒數月,艷麗色彩經久不褪被稱為“天下第一綢”。“嘉禾巨鎮,聲聞四邦”,如今,濮院已是全球ZD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以“專業化、數字化、時尚化、國際化”打造全產業鏈超1000億元的時尚產業集羣,這裏不產一根羊毛,卻温暖全世界。 肌理 古代濮院位於四季分明、水鄉澤國的嘉禾之鄉,是明清時期江南五大名鎮之一。南連長水、北枕運河,街巷首尾相連,水巷相傍,古鎮罕見地保留了江南建築格局和特色。青石板路縱橫交錯鋪就的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牆窄巷,深邃悠遠,意境綿長。玲瓏精緻的亭台樓閣,清幽秀麗的池館水廊,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岔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使人流連忘返。 永樂 嘉興的永樂市,崇德的梧桐鄉,即為濮院的前身。據明朝《濮川志略》記載:鎮上居民“以機為天,以梭為樂”。現如今,彼時的街道依舊存在,700餘年時光荏苒,老地名未曾更改,永樂的印記仍存留在濮院。每個人來到永樂市,都會各得其所,或雅或俗,或詩或酒,或商或農,或佛或道,無論是佔地為籍,還是漂泊過客,都會由衷地喜歡上這方人傑地靈的江南熱土。 有機 作為濮院鎮整體有機更新項目,古鎮佔地3360畝,投入資金210億元,已完成核心區保護開發,保護開發麪積是烏鎮景區的3倍,全年可接待遊客量800萬人次。濮院時尚古鎮“檐牙高啄,廊腰縵回”的建築,幾涇碧綠的涓涓細流,四季微風吹拂草木,與遊客往來間的人頭攢動,動靜結合,使原本大家閨秀般文靜的景區瞬間生機盎然,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有機性也得以體現。 觸摸(食在古鎮) 過往行商、來去遊客,徜徉在兩岸的打更茶香、燒餅麥子香、濃郁醬粽香、鮮味燒麥香、軟糯青團香,凝固了時光。“老布衣行”流轉着古典與現代的碰撞,一針一線量身定製貼近肌膚的柔軟細膩。“永記白鐵行”讓旅人真切感受傳統手工技藝魅力,即使時代變遷,人們對匠心和品質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 一個家族、一匹濮綢、一座古鎮。濮院時尚古鎮,以“中國居業理想水鎮”為總體定位,依託濃厚的文化底藴,融合江南水鄉與時尚特色,修復創新歷史古蹟,打造成為服務設施YL,集觀光遊覽、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時尚文化等旅遊業態為一體,參與性、體驗性、觀賞性極高的綜合性國際旅遊度假區。 繁華千載,今昔迴歸生活本色,是盡顯靜謐的尋古禪修之所。時尚彙集,抵達寫意的人生境地。
當地玩樂
附近景點
- 4.9分距離6.2公里鳳凰湖位於桐鄉市振東新區的核心位置,鳳凰湖有著“鳳棲梧桐”的美麗傳說,承載著桐鄉人對於鳳凰的嚮往。在設計思路上將獨具桐鄉特色的鳳凰、梧桐等元素融入其中,按照特點劃分為水生花卉觀賞區、水下森林觀賞區、深度淨化區等七大區域。是一個適合散心的好去處。
- 0分距離6.5公里據《左傳》記載,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曾在此爭戰,越勝吳敗。宋代有人在此建了一座石板橋,稱國界橋。現橋建於明代,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國界橋是三孔石柱平板橋,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此處原為吳、越兩國的分界線,故九里港又稱為國界河,河北屬吳國,河南屬越國,以橋為界,故名國界橋。現橋建於明代,清嘉慶十六年(1811)重修。兩邊橋洞內各鑿有石像2樽、高個盈尺。北為吳王夫差,南為越王勾踐。雕做人像,據有關專家考證。雕像可能為明代以前雕刻,國界橋長13.2米.寬1.58米.橋端有清嘉慶年間錠刻的楷書“國界橋”名、兩項刻有活代入所作的兩幅對聯:“肢萊遠溯夫餘譯、端委常存泰伯風”、“星映鬥十臨鵲駕、地連吳越判鴻溝”。
- 4.4分距離7.1公里桐鄉博物館位於桐鄉市環園路399號,為地下一層、地面三層雙曲線弧形現代建築,從空中俯瞰,外形似蠶繭、又似腳印,蠶繭是對桐鄉“蠶桑之鄉”、“絲綢之府”美譽的抽象表達,腳印則希望能有更多人邁步走進博物館,探尋桐鄉這片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神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