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景點
- 4.7分距離市中心7.1公里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寶庫。以伊河為界,石窟分為西山和東山兩部分,東山石窟多是唐代作品,而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是精華的部分。龍門石窟內的佛菩薩雕塑慈悲親切、儀態萬千,冰冷的石窟莊嚴肅穆,這些雕刻藝術堪稱是佛教藝術中的珍貴遺存。
- 4.7分距離市中心33.8公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也稱:秦兵馬俑,位於秦始皇帝陵以東約1.5公里處,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這裡出土了一千多個士兵陶俑,每個表情姿態各不相同。站在龐大的地下軍陣前,你會感覺到兩千年前始皇帝掃平六國、統一天下的非凡氣勢。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園,前後將近使用了72萬人力,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
- 4.4分距離市中心11.6公里
都説“天下武功出少林”,別説從小深受少林功夫影響的國人,許多國際友人到了河南,也都會去少林寺看看。這裏不僅是天下武林聖地,也是佛教禪宗祖庭。在少林寺擺幾個經典武打造型留張影,江湖的刀光劍影似乎就在眼前閃過。
關於少林寺的兩個關鍵詞
1. 禪宗之祖
少林寺是我國的佛教聖地,也是漢傳佛教“禪宗”的祖庭。公元527年,印度名僧菩提達摩(達摩祖師)經水路航海至中國南部,然後北渡長江進入中原,來到少林,在少林寺後山一帶坐禪傳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禪宗教法,並由此確立了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崇高地位。
如今,很多遊客都會來少林寺祈福求平安。
2. 武術之源
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後,少林寺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自此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少林寺是少林功夫的發源地,而少林派則是武林中範圍廣、歷史悠久、拳種很多的武術門派,自古就是國人心目中的“天下武林第一大門派”,天下武學的泰山北斗。
塔林是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歸葬地,清幽肅穆,也許你能從這兒找到電影《少林寺》的影子。
旅行乾貨
- 怎麼玩?玩多久?
- 推薦自由行玩法:
半日遊:少林寺-塔林-初祖庵-達摩洞-少林寺武術館表演
少林寺建築羣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塔林、初祖庵、達摩洞。多數從洛陽或者鄭州出發前往少林寺的遊客,都會選擇這條線路。
少林寺的格局是典型的漢傳寺廟風格,中軸對稱,進入山門後一路向前走即可,寺內不大,一個小時可以結束遊覽。
塔林位於少林寺以西約400米,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圓寂之後的墓地。佛教有句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指的就是佛塔。在這裏,你可以瞭解到少林寺歷代高僧的生平。
初祖庵和達摩洞也在少林寺附近,步行遊覽即可。初祖庵是宋代人為了紀念初祖達摩面壁而修建,而達摩洞正是達摩祖師面壁九年的地方。
一日遊:少林寺-塔林-三皇寨
上午按照半日遊的行程,先遊覽少林寺,再前往塔林,距離塔林約5分鐘步行距離的地方就是“少林索道”。乘坐索道到達三皇寨站後,步行約30分鐘,可以到達三皇寨景區的入口。
遊玩三皇寨景區至少需要3-4個小時的時間,景區內有很多奇特的地質景觀,三皇寨懸空棧道更是不容錯過。走在懸崖棧道上,一邊是高聳的峭壁,一邊是萬丈懸崖,對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
兩日遊:少林寺-嵩陽景區-中嶽景區
少林寺與嵩陽書院、中嶽嵩山同在登封市境內,時間充裕的遊客可以購買三地的聯票,分兩天的時間來遊玩。第一天去少林景區,晚上觀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實景劇演出,第二天前往距離登封市區較遠的嵩陽和中嶽景區。
- 去哪兒可以看到正宗的少林功夫?
現如今,作為普通遊客是很難在少林寺看到少林武僧們的練武場面了。不過遊客可以憑少林寺套票,前往少林寺以東約700米處的少林寺武術館觀看少林功夫表演。
表演時間大約為:9:30,10:30,11:30,14:00,15:00,16:00,17:00,每場表演持續半個小時。
- 住哪兒好?少林寺周邊有一些農家旅館和客棧,但是條件一般,如果不是趕時間的話,不建議住在這裏。如果要住宿一天的話,住在登封市區是個不錯的選擇,到嵩山的三大景區都比較方便。
- 少林寺有素齋可以吃嗎?既然要遊覽少林寺,素齋自然不要錯過。少林寺內的素齋館叫“歡喜地”,可以試試。
少林故事
史上超牛釘子户:
説起釘子户,不是現在才有的,至少在唐朝時就出現了少林寺這樣的釘子户,大唐皇帝李淵下旨拆除卻沒能拆掉,李世民上台後不僅沒追究對少林寺反而大封大賞。與現在那些釘子户比,少林寺堪稱史上超牛釘子户。
事情的起源是李淵下的一道拆遷聖旨,要求河南境內包括少林寺在內的寺廟全部拆除。
接到旨意後,少林寺全寺上下數百僧人都不肯服從,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集體抗令。李淵沒有辦法,畢竟唐朝剛剛建立不久,不能因此得一個“殘暴不仁”的名聲,於是默許了少林寺的“留置”,但是收回了秦王賜予少林寺的四千畝寺田。
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后,才又重新賜了少林寺四千畝地,允許少林寺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
寺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大家到少林寺後不妨去看看。
- 4.7分距離市中心8.6公里
華山古稱“西嶽”,為中國有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華山又有“太華山”的雅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奇險”兩字是華山風光的精髓。“自古華山一條道”形容的就是華山的險峻,景區有長空棧道、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多處驚險刺激的景點,親臨其境者,無不歎為觀止。
華山景區面積遼闊,包括主峯景區、西嶽廟景區、仙峪景區等。其中主峯景區是華山的核心景區,包括“華山一條路”和東南西北中五大主峯。大多數人心中的華山,指的就是主峯景區。
五大主峯
東峯海拔約2100米,因位置居東得名。峯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峯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峯。東峯由一主三僕四個峯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峯頭較高,玉女峯在西,石樓峯居東,博台偏南。東峯有景觀數十餘處,位於東石樓峯側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紋,形似一巨型掌印,這就是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仙掌,巨靈神開山導河的故事就源於此。
西峯海拔約2000米,因峯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峯、芙蓉峯。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記述:“峯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當指此石。西峯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説,其中家喻户曉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流傳於此。
南峯海拔2100餘米,是華山較高主峯,古人稱它是“華山元首”。 南峯一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斷層深壑,同三公、三鳳山隔絕。南峯由一峯二頂組成,東側叫松檜峯,西側為落雁峯。落雁峯名稱的來由,傳説是因為迴歸大雁常在這裏落下歇息。
北峯海拔約1600米,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因有若雲台,又名雲台峯。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峯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有名的“智取華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山上景觀頗多,有名的有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老君掛犁處等。
中峯是去其它四峯必經的之地,居東、西、南三峯中央。峯上樹林鬱鬱葱葱,環境清幽。峯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説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又被稱為玉女峯。
主要景觀:
華山有名的景區多達210餘處,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各種經典詩詞。
-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峯東側山腰上,是華山派宗師——元代賀志真道長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懸崖絕壁上鑲嵌石樁,鋪上木板而成。走到棧道盡頭,能夠看到賀掌門修身的“賀祖洞”。修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孔中楔進石樁,石樁之間鋪上寬約40釐米的木板,遊客通過這裏,必須身貼崖壁,手拉鐵鏈,腳踏木板,側身緩慢向前移動。
- 西嶽廟
西嶽廟又名華岳廟,是歷代帝王供奉和祭祀西嶽大帝“少昊”的廟宇。它始建於漢武帝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當時建在華山腳下的黃神谷(今黃甫峪)口。東漢桓帝時(公元147-167年)遷於現址,改為今名,唐宋明清歷朝多次重修。
- 蒼龍嶺
蒼龍嶺上的台階衹有2尺多寬,兩旁萬丈深壑,勢陡如刀削斧劈。嶺脊上下高差約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在這裏遙望青松白雲,耳聽風聲大作,令人心驚目眩。
- 金鎖關
金鎖關為華山五關之一,建在三峯口的一座石拱門上,是由五雲峯通往東、西、南、中四峯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所以又稱為通天門。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神府,衹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民謠。
- 自古華山一條路
“自古華山一條路”即為“華山峪”登山道,包括了自古以來華山登山道上的沿途各景點,連起來就是通常所説的“自古華山一條路”。
遊覽方式
華山有兩個山門(進山口):東山門和西山門(也稱華山門)。坐索道上山,前往東山門;如步行登山,從西山門進入。華山目前有東、西線兩條索道,分別到達北峯和西峯(購票前請提前規劃好登山線路,購買對應票型,中途不可更改。)。
線路一:徒步登山路線
自古華山一條路,古老的登山路,全長12.5公里,有9567級台階,用時4小時左右。由玉泉院徒步出發,經五里關、莎蘿坪(夜爬臨休)、千尺幢、百尺峽等到達北峯,然後自北峯開始遊覽。
線路二:“西上西下”,適合長者和帶小孩遊客的登山路線
這條路線是華山西峯索道上,西峯索道下,即西上西下,整條線路用時相對較短,4小時左右,也較省體力,對於長者與帶孩子的遊客比較友好。
線路三:“西上北下”,80%遊客選擇的一日遊玩登山路線
這條路線是華山西峯索道上,北峯索道下,即西上北下,整條線路是經典的一日遊線路,用時6小時左右,不走回頭路,各處景點都可以遊覽到,大部分遊客選此條線路還有一點,是因為這條路幾乎是一直往下的,相比上山路,輕鬆、快一點。
線路四:“北上北下”,省時、經濟、觀全景的登山路線
這條路線是華山北峯索道上,北峯索道下,即北上北下,整條線路是費用相對低的索道登山線路,如果遊覽時間有限,可以選擇此線路,在北峯遊覽,北峯有紀念亭、擦耳崖、蒼龍嶺、華山論劍碑、全景華山等景點。
- 4.4分距離市中心6.3公里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南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先後歷經隋、唐、五代、北宋四個時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兵燒燬,沿用523年之久。應天門是當時舉辦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赦宥罪、除舊佈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這座城門既見證了隋煬帝楊廣入主東都、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女皇登基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的王朝盛世。每逢上元節,應天門廣場也會舉辦盛大的百戲表演,隆重的時候,演出的隊伍會從這裏一直綿延到4公裡外的郭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在不同時期名稱也有所不同:隋代初建,根據《論語》“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取“以天為則”之意,故稱“則天門”;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執政時期,避武后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改稱應天門。唐玄宗開元年間,此樓改稱為五鳳樓,五鳳樓一直沿用至五代、北宋時期;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洛陽成為戰場,遭到嚴重破壞,金兵一把火燒燬了這座繁華了530多年的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應天門規模宏偉,氣勢浩大,是中國禮制中能彰顯身份和地位的建築之一。《元·河南志》記載:宮城正門曰則天門,門有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釐米來計算,摺合今天的36米左右,這座恢弘的城樓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層樓高。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應天門上向南眺望,並作詩云:“龍門翠黛眉相對,伊水黃金線一條”。在應天門上就可以看到15公裡外的龍門伊闕,顯示出應天門的雄偉壯闊。
- 4.3分距離市中心6.8公里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曾是隋、唐、五代和宋代宮城遺址的核心區域,其中出名的是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和天堂。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網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當年唐高宗和武則天一統天下、執掌國政的重要場所。2013年徐克導演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就在這裏。
天堂建築外觀五層,內有九層,象徵著天子九五之尊的無上地位。遊客可以乘坐電梯直達九層,俯瞰洛陽全景,夜景更是不容錯過。其它樓層內也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壁畫,可以瞭解到深厚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