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支持使用IE8及更低版本IE瀏覽預訂

您可以使用永安旅遊App或其他瀏覽器預訂

掃碼下載APP

  • 繁體中文
  • English

WhatsApp報名及查詢(旅行團)

香港 +852 2928 8882

澳門 +853 6262 1623查詢旅行團


服務時間:
旅行團預訂查詢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訂單查詢
【旅行團、郵輪假期】
星期一至日:9:00am-8:00pm

售後服務查詢
【酒店、自由行及機票】
星期一至日:9:00am-9:00pm

【會籍及積分查詢】
星期一至五:9:00am - 1:00pm、2:00pm - 6:00pm
(公眾假期除外)

桑日景點

  • 歷史景點
  • 大自然與野生動物
  • 戶外活動
  • 展覽與文化組織
  • 休閒活動
  • 展覽及活動
  • 布達拉宮
    4.7分
    距離市中心219米
    歷史建築
    夜景
    布達拉宮,“布達拉”是梵語的音譯,又譯作“普陀”,原指觀音菩薩之居所,其主體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地方;紅宮是歷代喇嘛的靈塔和各類佛殿。被譽為世界十大土建築之一。布達拉宮是西藏的標誌,為歷代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 桑耶寺
    4.5分
    距離市中心18.4公里
    歷史建築
    桑耶寺位於山南地區扎囊縣哈不日神山腳下,是西藏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也是藏傳佛教史上首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佳作”。寺廟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佈局,大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由蓮花生大師主導,歷時12年才建造而成。傳説在初建時,赤松德贊急於想知道建成後的景象,於是蓮花生就從掌中變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贊看後不禁驚呼“桑耶”(意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後來就把這一聲驚呼作為了寺名。桑耶寺經過歷代增修擴建,佔地面積為4900多平方米,主殿周圍可見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綠紅四塔星羅拱衞,規模宏偉。清晨或傍晚登上桑耶寺旁的哈布日神山山頂,可俯瞰桑耶寺全景以及雅魯藏布江的景觀,風光無限。桑耶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由中心大殿和周圍迴廊兩大部分構成。寺廟的佈局是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的結構佈局設計,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以烏孜大殿為主體,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牆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圍牆四面各設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烏孜大殿和甬道迴廊裏繪滿了壁畫,除了常規題材,圍牆中層廊道上還有知名的“西藏史”壁畫,畫中記載了從遠古傳説的羅剎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宗喀巴創立格魯派。壁畫長92米,洋洋灑灑,恢弘壯麗,被譽為西藏的“繪畫史記”。此外,在大殿的一層和二層有“桑耶寺史記”,2層南側還有“蓮花生傳記”等壁畫,無不精美絕倫,不可錯過。在東門的南側有立於赤松德贊時期的方柱形石碑,風格古樸,沒有花紋等裝飾,這就是有名的《桑耶興佛證監碑》,碑文均為古代藏文,記載了公元779年赤松德贊為供養桑耶寺作出的盟誓。在大殿的門廊內還有赤松德贊王妃與王子所鑄的大鐘。寺院周圍樹木茂盛,葱鬱成林,河渠縈繞,黑頸鶴悠然覓食,可謂世外仙境,高原綠洲。
  • 雍布拉康
    4.6分
    距離市中心11.6公里
    歷史建築
    “雍布”藏語中意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扎西次日山東北方向約400餘米的地方有一名為“噶爾泉”的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據説此泉水能治百病,到雍布拉康朝拜的老百姓多來此喝水凈身。相傳雍布拉康是吐蕃首任聶赤贊普居住的宮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為一幢三層建築,首層距地十數級石階,前半部為門廳,廳外是一個帶檐的小平台。從門廳往裡是佛殿,殿堂內供奉三世佛和歷代贊普塑像,另外還有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及吐蕃兩位大臣吞米桑布扎和祿東讚的塑像,造型精美,甚為傳神,為西藏早期雕塑。第二層亦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牆的平台,後半部是帶天井的迴廊。後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均以石塊砌成,巍峨挺拔,氣勢雄偉。南面山坡平緩,可自山下盤旋而上,宮門前有石階數十級。起初的雍布拉康衹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宮殿,擴建後,才逐步成為一座佛教寺廟。
  • 大昭寺
    4.6分
    距離市中心1.5公里
    歷史建築

    大昭寺,藏語為“覺康”,又名“祖拉康”,是藏傳佛教信徒朝拜的終點,在他們的心中,大昭寺之神聖,並不遜於布達拉宮。不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在藏傳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來説,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實的藏傳佛教聖地和中心,在藏傳佛教史上擁有極其崇高而聖潔的地位。大昭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是藏王松贊幹布為了安放其王妃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家鄉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佛像而建,公元1409年,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在大昭寺宏揚佛法,舉行傳昭大法會,從而奠定了其在藏傳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八世紀,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時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供奉於大昭寺內,成為大昭寺的鎮寺之寶,是遊客及前往朝拜的人必不可錯過的看點之一。

    此外,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綉的護法神唐卡,為難得的藝術珍品。轉經道拉薩有“內、中、外”三條轉經道,都是圍繞着大昭寺為中心而進行。其中,沿寺內千佛殿繞覺康大殿一圈為內轉,稱“囊廓”;沿大昭寺外圍一圈為中轉,稱“八廓”;圍繞布達拉宮、葯王山、小昭寺和大昭寺一圈為外傳,稱“林廓”。景點導覽沿正門進入大昭寺後是一個天井式院落,院子東側有數排酥油燈,因信徒每天都會添加酥油,故常年不滅。酥油燈後面既是大昭寺主殿正門,門口左側為紅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師,右側為強巴佛,即彌勒佛,也稱:未來佛。右側牆上是關於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畫,主要內容是7世紀時期布達拉宮的樣子,以及當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按照順時針的順序過去是供奉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及其八大弟子的佛殿。繼續右繞前行,穿過兩邊的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酥油供燈後面便是著名的"覺康"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髓之所在。覺康殿中央為大經堂,是平日裏喇嘛們唸經修行的地方,四周有很多小經堂,其中不可錯過的既是位於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堂,供奉着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這裡是大昭寺的中心,也是前往此地的虔誠朝拜者嚮往的聖地。庭院旁有樓梯通往二樓和三樓,二樓有供奉藏王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法王殿和供奉吉祥天母的班丹拉姆護法神殿。站在二樓寬闊的露台上,可遠眺布達拉宮,是拍照的絕好位置。三樓的金頂也是大昭寺的看點之一,衹不過三樓絕大多數時候不對外開放,萬一機緣巧合可以登上三樓,四座金碧輝煌的金頂讓人歎為觀止。

  • 甘丹寺
    4.5分
    距離市中心36.6公里
    歷史建築
    甘丹寺位於拉薩達孜縣境內的旺波日山上,寺院全稱“甘丹朗傑林”,拉薩三大寺之一。甘丹是藏語音譯,其意為“兜率天”。甘丹寺是格魯派六大寺廟中地位較為特殊的一座寺廟,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是格魯教派的祖寺,歷世格魯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於此寺。
  • 昌珠寺
    4.5分
    距離市中心5.4公里
    歷史建築
    藏語中,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龍的意思。相傳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惡龍,被松贊幹布化身為大鵬降伏後才得以建寺,故得名。據説蓮花生和米拉日巴等藏傳佛教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仍存的修行地遺址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相傳7世紀時寺廟由吐蕃贊普松贊幹布主持建造,後又經帕莫主巴大司徒絕曲堅參改建擴建。據説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留有遺物。帕竹政權時期,昌珠寺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昌珠寺在其晚期歸屬格魯派。昌珠寺大殿下層佈局和形式與拉薩大昭寺大殿相仿。寺內原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畫和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及大臣祿東贊等人塑像,造型古樸生動。昌珠寺的珍珠唐卡為鎮寺之寶,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松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整個唐卡長2米,寬1.2米,共耗珍珠26兩(計29026顆),鑲嵌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珊瑚4.1兩(計1997顆),黃金15.5克。每天吸引許多信徒遊客前來觀瞻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