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路景區
總神道又叫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築的前導部分,位於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區內。神道總長約7.3公里,始建於明正統初年,從南到北,原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施及橋涵建築。現除橋涵已殘壞以外,其它都保護較好。石牌坊是神道上的一個建築,是我國現存较早和建築等級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石牌樓。由白石和青石雕琢組裝而成,製作精美、通透空靈。大紅門是陵區的總門户,單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盤檐,造型精美大氣。神功聖德碑亭的四壁及台基為明朝原物,碑亭之內樹立着以白石雕刻而成的“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亭四角為華表,高10.81米,為八角形華表柱。頂部蹲立着一衹昂首長嘶的神獸——蹲龍。從碑亭往北的800餘米區域內是12對石獸和6對石人,以顯示帝王駕前的威儀。石像生的盡頭是欞星門,共有三道門,門上有兩塊枕石,可安兩扇門扉,以取“設六扉而開闔”之意。帝后入葬山陵時,必須經過此門,所以又常稱之為龍鳳門。
熱門酒店
周邊餐廳
- 4.1分距離42.3公里
- 4.3分距離42.3公里
- 5分距離42.3公里
- 0分距離42.3公里
附近景點
- 4.6分距離40米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位於北京西北郊,是全國現存規模較大、帝后陵寢較多皇陵建築羣之一。陵區羣山環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景殊勝。來此可以參觀建築、風景,也能瞭解古代皇帝的喪葬規格。
明十三陵是個統一的整體,而各陵又自成一體,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距離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各陵均呈扇形分列於長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僅開放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
神路位於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區的通道,總長約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組成。神路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國現存較大、較早的石枋建築。
石像生位於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整齊地排列着,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的一大看點。
長陵
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峯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甚為宏偉,地面建築也保存得較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主要的旅遊點之一。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它是十三陵中獨有的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其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昭陵
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修葺復原的陵園。
景區公交線路彙總
- 4.5分距離3公里十三陵水庫是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是我國的一座大型現代化水庫。主體建築物是一座大壩,在東山口的東沙河上。這裡曾經舉辦過2008界的北京奧運會和北京殘奧會,2011年的北京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也在這裡舉行。
- 4.5分距離3.7公里
明昭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大峪山東麓,緊挨著定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昭陵規制在十三陵中屬中等規模,但與泰、康等陵寶城模式相比較,顯得更加精緻壯觀。其神道從長陵神道七空橋北向西分出,長約2公裡。近陵處建碑亭一座,亭後建並列單空石橋三座。陵宮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的形態,寶城前設兩進院落,方城下的甬道,另有棱恩殿、配殿五間,棱恩門三間。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度。其寶城內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牆等高,正中修建夯土墓塚,封土前用磚牆擋住,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
現在我們前往昭陵,可以看到已經修複好的棱恩殿、棱恩門、兩廡配殿、神功聖德碑亭、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另外在其左右配殿分別設有“明昭陵帝後史料陳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陳列”,介紹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妃嬪的相關事迹和明代親王、妃嬪的墓葬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