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
4.6分 寺廟
查看全部13張圖片
營業時間
09:00-16:00營業
景點地址
呂梁市交城縣西北約10公里的石壁山上
景點介紹
玄中寺位於交城縣城向西北驅車約10公里,便可見一條曲折蜿蜒而又平坦的山路,這條路直通向遠處的高山。順着山路經過層層山巒,一路美景盡收眼底。行至一處,路邊一座高大的石碑赫然而立,上書六個大字:南無阿彌陀佛。此時,彷彿一股濃濃的檀香撲面而來,即便你從未到過此地,依然會猜到,就在前面不遠處,定會有座深山古寺。沒錯,山路的盡頭就是玄中寺。玄中寺掩映在石壁山的翠綠叢中,如果有緣,會恰巧看到一衹或者幾衹褐馬雞在悠閑地散步。不要奇怪褐馬雞見到人不會躲,是因為數年來,它們經常到寺院裏覓食,早就跟僧人們和諧相處,這也是玄中寺特有的別樣景緻。玄中寺的山門就在懸崖峭壁下,大門兩端分別寫着“世界凈土祖庭,神州大乘聖地”。再往上走一段坡路,會看到寺廟的牌樓,上書:凈土古剎。由此,玄中寺的古老與重要地位已一目瞭然。是誰在這兒依山而建的寺廟?玄中寺又是如何成為凈土祖庭的?其實,答案並不複雜。玄中寺,原亦稱石壁玄中寺、永寧寺,創建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創建者就是凈土宗稱名唸佛的初祖曇鸞大師。關於曇鸞創建玄中寺一事,曾有人提出疑問,認為曇鸞的出生時間與玄中寺創建時間不符。在現有的資料記載中,大多認為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即公元476年,而玄中寺的創建時間是公元472年。從這個時間看,説是曇鸞創建了玄中寺的確矛盾。那麼問題來了,玄中寺到底是不是曇鸞創建的呢?北魏與今天相隔一千多年,歷史長河亙古悠久,所有的史料和史籍在煙波浩渺中歷經無盡的顛簸流離才能留存至今,這其中各種失實、失誤或失傳都在所難免。比如,有史料稱曇鸞曾撰寫過《安樂集》兩卷傳於世,實際上,《安樂集》是他的後世弟子道綽所撰,曇鸞寫的是《往生論注》。所以,我們後人要做的,就是在眾多紛雜的線索中,找出更翔實、更合理、更嚴謹的依據去儘可能地還原歷史真相。現存於玄中寺的《彌勒像頌碑》刻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碑文有詳細記載,玄中寺的創建者就是曇鸞。另有史料記載説,北魏延興二年,即公元472年,曇鸞就已經在主持玄中寺的初建工程,與《彌勒像頌碑》的碑文不謀而合。由此可見,曇鸞的生年不可能在承明年間,至少應該在北魏延興二年之前。還有一個更直接的證據,是現存於玄中寺的《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文記載:“時大魏第六主孝文皇帝延興二年,石壁峪曇鸞祖師初建寺,至承明元年方就”。《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是寺僧惠妙、惠志所立,刻於大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五月二十三日,記載的是唐穆宗特賜田莊大興修建玄中寺始末。綜上,雖然曇鸞準確的出生年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曇鸞是玄中寺的創建者已無需再質疑。我們已經知曉,曇鸞大師是在五十一歲那年遇到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並從菩提流支處得到了佛教中真正的解脱生死之法,即凈土宗根本教義《觀無量壽經》,並決定從此虔信凈土,專弘凈業。實際上,那個時候,曇鸞已經是一名高僧,他自號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魏孝靜帝稱他“神鸞”並敕住幷州大寺。曇鸞並非離開菩提流支後就去了石壁山,而是對凈土教義和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之後才離開幷州大寺,目的是廣弘凈業,勸化眾生歸信凈土。這時,曇鸞大師建一座寺廟,以此來實現宏願,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説,玄中寺作為一座專弘凈土的根本道場可謂應運而生。幷州離交城的石壁山較近,這大概也是曇鸞選中石壁山建寺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時的石壁山叢林濃郁,四季流泉不斷,谷深崖陡,山巒聳秀,一條文帝深溝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0餘華里,而曇鸞大師就選在溝半位置建寺,背山麪壑,環境十分幽靜可人,非常符合“凈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