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衞景點
- 4.6分距離市中心2.2公里中衛高廟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高廟景區,原名保安寺。與其他大部分寺廟不一樣,它是建在一個高台上的寺廟,所以也被成為中衛高廟。因為是建在高台上,寺廟中的主要建築也就由低到高的沿著中軸線排列,集中了上百間重樓疊閣。
- 4.5分距離市中心43.1公里北長灘位於沙坡頭上游30公里處,因歷史悠久、北方土木結構的傳統建築、軍事防禦和原始古樸生態於一體,而被評為寧夏首批“全國曆史文化名村”。北長灘分為黃石漩、榆樹台、下灘村和上灘村4個自然村,仍保留了明清時代當地傳統的建築風格——“四樑八柱式”土木結構建築,而院牆則是用石塊堆砌而成。這裏的傳統民居建築羣,是目前寧夏境內具有地方特色、保存完整、集中的房屋。曾經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和“文革”運動給這個平靜的小山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現在走進村子,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牆體、門窗、木櫃上清晰的語錄、圖像以及文革時期的各類標語等。
- 5分距離市中心19.6公里
- 4.5分距離市中心1.8公里鼓樓位居中衞市區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閣,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四日廟會時不慎失火焚燬,僅存基址。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艾椿年率典史沈垣與當地士紳一道捐資重建,翌年建成。1955年,撥專款對鼓樓包磚修整;1988年、1992年、1997年原中衞縣又先後3次撥專款粉飾彩繪,使鼓樓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市區內。鼓樓底基呈長方形,南北長為224米,東西寬為1665米。基座正中為“十”字形門洞,分別通四面街道。門洞高3.75米,中間為穹窿頂,正中有八卦藻井,八卦圖周圍懸木雕八仙像,4個角嵌有石雕龍首,昂然相對。基座四面門樓上有匾額,是按方位反映中衞地理形勝的。其東曰“鎖扼青銅”,南曰“對峙香巖”,西曰“爽挹沙山”,北匾原為“控制邊夷”。1984年維修時,按照黨的民族政策,遵循文物維修原則,改為“控制邊陲”。鼓樓樓高23米,通高30米,重樓3層,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樓閣建築,樓型為四面八方一體式,樓之西南角有一小門可通達樓基上部。基座之上正中為三重檐十字型歇山頂的主樓,每面3開間,3層3檐,每層有12翹角,上層四面有觀景迴廊。樓基四面建有小型陪樓4座,其內壁分別刻記鼓樓始建、重建的背景、時間、經過及有關事項等。樓頂正中豎壘黑色陶球6顆,四周置蟠龍,組成羣龍戲珠畫面,但從不同角度看,均為二龍戲珠。各層之上原有塑像,1951年被拆毀。1992年10月,原中衞縣文物管理所本着恢復文物原貌的精神,在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後,自籌資金着手復原。上層塑魁星,中層塑文昌,下層四麪塑雷祖、火帝真君和觀音菩薩。
- 0分距離市中心19.7公里
- 4.3分距離市中心11公里石空大佛寺位於中寧縣餘丁鄉金沙村雙龍山南麓。雙龍山古時稱“石空山”,所以石窟以“石空”而命名。大佛寺面臨黃河,北靠長城,距縣城2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佛教寺院,也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石窟鑿于山崖陡壁之下的沙礫嚴中,共計13個洞窟,分上、中、下三個洞窟羣,時稱“三寺”。上寺有靈光洞,高4.5米,深8.9米,寬5.9米,為覆鬥狀,裏麪塑有地藏王菩薩。百子觀音洞,高2.5米,深1.5米,寬2米,塑有百子觀音。萬佛洞,高4米,深8.2米,寬6米,裏麪塑有佛像、羅漢,頂上塑有許多小佛像,其神熊各異,栩栩如生,神熊慈悲安禪。以上三洞均在二層樓閣上。一層為大雄寶殿,塑有華嚴三聖,中間釋迦牟尼佛,持説法狀,佛像高3米,金剛座、阿難、迦葉護法,兩旁文殊騎孔雀神獅,普賢騎六牙大象,殿宇金碧輝煌。其次還有福祿壽三星洞,高1.9米,深1.9米,寬3.2米,裏面有壁畫。三清洞,高4米,深5.7米。寬6米,也就是現在的大雄寶殿的左右配殿。中寺是九間無樑寺洞,它是整個石窟中心,曾被收錄在《中國名勝大辭典》中。這個洞寬敞宏大,寬125米,高約25米,進深724米。下寺有五個洞窟,一個可能是住僧人的,第二個是娘娘洞,第三個是葯王洞,第四個是龍王洞,第五個是睡佛洞。清代《寧夏府志》記載:“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數百人,因石鏤成像,梵宇皆依山結構,每夜僧人燃燈,遠望如星懸天際”,明清時,石空寺石窟已是當地十景之一,稱“石空夜燈”或“石空燈火”。有詩讚美石空寺:“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雲中?僧閑夜靜燃燈坐,遙看清山一滴紅。”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前後,各地的遊客信徒雲集而來,朝山拜佛、看戲、經商、遊覽,人山人海,熱鬧非凡。